找到相关内容645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释戒嗔:戒嗔的白粥馆(4)

    都是红红的。  你心中的正解,并不是别人心底的答案,错对对错,也不分明。  责怪他人之时,也想想他的错,根源为何?如果没有恶意,没有恶果,又何必苛责?  争吵之际可否想过,有人还在羡慕你争吵的对象,因为...

    释戒嗔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73465401.html
  • 佛教生态观的特质及其现代启示

    苦恼、苦痛,皆堪忍之。据《瑜伽师地论》卷五十七载,忍辱含不忿怒、不结怨、心不怀恶意等三种行相。佛教特重忍辱,尤以大乘佛教为最,以忍辱为六波罗蜜之一,乃菩萨所必须修行之德目。虽然佛经上对忍辱有生忍、法忍;...

    觉醒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55466511.html
  • 我所理解的中国哲学心性论

    主观唯心论←──→修证派  庄子←──→遍在本体论←──→现成派  有趣的是,我们可以用阳明的四句教来对照这四种原型,也有令人惊奇的结果:  无善无恶心之体←──→绝对本体论←──→老子  有善有恶意之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75666639.html
  • 辩中边论讲要

    ”果,若知恶不舍,闻善不改,懈怠乃其障。能令趣入正法是“静虑”果,散乱即为其障。能令解脱是“般若”果,恶意愚痴即其障。上为六度,下四度由慧开出。 “方便”度者,谓有方法,若以施等四向无上菩提,菩提...

    吕澂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82266669.html
  • 大乘法界无差别论讲要

    上文相应之义而说,染位众生以有障在,功德未显,由此同然说无差别。  论文释障诸中,谓初障法身者为恶见(百一十种烦恼之首,即萨迦耶有身见),此即恶意,由恶见故诸善法不能积聚(儒家四毋亦针对恶见言)。其次...

    吕澂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82366670.html
  • 与现代教育理念相吻合的佛教教育

    见解,佛陀不但不会生气,而仍一如平常地关心他们。   无论弟子喜欢不喜欢他的教导,释迦牟尼佛一律平等地对待,从不因为某位弟子听话而特别喜欢他,也不因为某些弟子不听话而放弃教育。   纵使有人恶意毁谤...

    林克智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51567086.html
  • 帝洛巴尊者传(2)

    的语言类似,没有实质并离于说话的人及语言等概念,具备这一切特质的帝洛巴已赢得了法界之国(宇宙的本质),所作所为均透过究竟智慧和大悲佛行而成,并不是透过恶意才来摧毁魔幻军团。 现在来看这些话...显现的概念即可,了解一切都如同梦一样,不用咒语毁灭别人,而应将一切声音视为回响,不要恶意集中心力夺走他人快乐,应将遮蔽自心的嗔怒与贪执之纱褪去,直视其赤裸的体性。 由于事物并非独立真实地存在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111567901.html
  • 苏东坡说禅:第一部分 参禅前

    处外,绝大部分都是无中生有,恶意编造。  比如当时的副宰相王圭秘密参见皇帝,说东坡一首咏桧树的诗中有“根到九曲无曲处,世间惟有蜇龙(即蛇——编著者注)知”的句子,这说明东坡有反心。因为象征皇帝的“龙”...

    师雅惠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323968079.html
  • “成佛之道”读后──台语念谣创作解说(下)

    ,就是“布施,持戒和修定”。其中,持戒的内容是五戒:不杀生(伤害生命必定是一件“坏事”,其中,恶意杀人的罪业最重)、不偷盗、不邪淫、不妄语和不饮酒;不论是不是“修行人”,也不论有没有“守戒”的任何人,...

    杨添振·吴美满撰写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65168445.html
  • 《劝发菩提心集》讲记(九)

    忏悔。  5.不两舌:指不说离间他人之言语,意即不搬弄是非,挑拨离间,或存破坏他人和好的动机。  6.不恶口:指不说粗恶及使人难堪或不悦的语言,如:冷嘲热讽、呵骂、恶意攻讦或尖酸刻薄的批评等。  7....不会恶意说法师、比丘等出家众的一些恶行过失。  四者,终不贪著供养、恭敬、赞叹等事。  菩萨终究不会贪著他人以饮食、衣服、医药、卧具等的供养,也不贪著他人的恭敬、赞叹等事。  五者,毕竟得甚深智慧。  ...

    慧沼大师撰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70668462.html